危机公关

还记得2018年那个春天吗?朋友圈突然被"星巴克咖啡致癌"刷屏,我正端着刚买的焦糖玛奇朵不知所措。作为一名公关从业者,我敏锐地意识到:又一场

星巴克如何把公关危机变成教科书级营销?三个关键步骤解析

日期:2025-09-21 10:46 / 人气: / 作者:清舆法务

还记得2018年那个春天吗?朋友圈突然被"星巴克咖啡致癌"刷屏,我正端着刚买的焦糖玛奇朵不知所措。作为一名公关从业者,我敏锐地意识到:又一场品牌危机正在上演。但让我惊讶的是,短短几天内,这个看似致命的负面新闻竟被星巴克成功扭转,甚至成为后来商学院研究的经典案例。a4.jpg

一场突如其来的"致癌风波"

2018年3月29日,平静的咖啡市场突然掀起巨浪。洛杉矶高等法院的"加州65号"裁决让星巴克股价应声跳水,市值在一小时内蒸发1.01%。更可怕的是,"澳洲Mirror"自媒体发布的"星巴克咖啡致癌"消息如野火般蔓延——周五下午发布,晚上点击量就突破10万+。

这场危机完美展现了现代公关危机的三大特征:

  1. 爆发迅猛:从自媒体到微博热搜再到传统媒体,仅用三天
  2. 危害深远:直接冲击消费者健康认知这一品牌命门
  3. 处置紧迫:每小时都有新的负面报道涌现

作为一名每天至少喝两杯咖啡的"咖啡精",我当时最关心的是:我的健康真的受到威胁了吗?星巴克会如何应对?

星巴克的危机处理三板斧

第一板斧:借力权威而非自说自话

星巴克在4月1日发布声明时,做了个聪明决定——不急于自我辩护,而是附上全美咖啡行业协会的权威公告。这份公告明确指出:在咖啡产品上贴致癌警告标签会误导消费者。要知道,在公众普遍质疑的情况下,第三方权威背书远比品牌自证有效得多。丁香医生等专业人士的及时科普,更为这场危机踩下了刹车。

这里有个关键细节:星巴克其实错过了"黄金24小时"的最佳回应期。设想如果他们在消息爆出的第一时间就启动这套组合拳,也许股价波动不会那么剧烈。

第二板斧:种族歧视事件的"沉没成本策略"

就在同一个月,星巴克又陷入种族歧视风波。4月12日,一段警察在费城星巴克带走两名黑人的视频席卷推特,话题#抵制星巴克迅速发酵。这次星巴克的首次道歉(4月14日)同样姗姗来迟且过于官方,引发二次危机。

但紧接着,CEO凯文·约翰逊亲自出面,祭出震撼业界的"沉没成本策略":宣布全美8000家门店停业半天进行反种族歧视培训。这个决定看似损失惨重(约合1600万美元营收),实则一举三得:

  1. 用真金白银证明了整改决心
  2. 将负面事件转化为社会责任示范
  3. 创造了可量化的整改成果

第三板斧:把危机变成品牌升级契机

最令我佩服的是,星巴克没有止步于"灭火",而是借机推动了两项战略升级:

  1. 修订门店管理制度,明确"不消费也可久坐"政策
  2. 系统性强化员工多元化培训机制

这种"危机即转机"的思维,让星巴克在平息风波的同时,完成了品牌价值观的重塑。某种程度上说,他们用1600万美元买了一次全球瞩目的品牌升级机会。

危机公关的黄金法则

复盘星巴克的这两场危机,我们可以提炼出三条普适性原则:

  1. 速度与节奏的平衡:不是越快越好,而是在关键节点给出决定性回应
  2. 第三方权威杠杆:善用行业协会、专家学者等中立力量
  3. 成本投入的信号效应:有形的损失往往能传递无形的诚意

有趣的是,我在写这篇文章时特意去了趟星巴克,发现店里依然座无虚席。这让我想起公关界的一句老话:危机的真正考验不在于爆发时的喧嚣,而在于平息后消费者是否依然愿意为你买单。

回到开头那个拿着咖啡不知所措的我——现在我可以自信地告诉当时的自己:你看,专业的危机处理,真的能让消费者重拾信心。只是下次,希望品牌们都能记住:与其亡羊补牢,不如未雨绸缪。毕竟,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像星巴克这样,有底气把危机变成转机。